发布时间:2025-10-10 14:43:55来源:乐鱼体育入口
概况:中国拥有7000多个转基因专利,100%国产自主产权。中国已经20年没有从境外进口转基因种子,因为压根就不需要。中国有8000多家自己的种子公司。中国人发表的关于转基因育种的sci论文数量,和美国一样多。中国大北农的转基因品种已经获得阿根廷政府种植许可。
2003年,转基因油被正式批准上市。目前,中国政府一共批准了两种转基因食品上市,分别是植物油和番木瓜。自2024年开始,玉米和大豆将成为第三、第四种转基因食品。
中国政府2002年通过立法,要求所有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必须做强行标注。目前,一共专门立法200多个,数量是美国的2倍以上。
按照中央的步骤,自2024年开始,将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推广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种植,2024年大约种植了6100万亩。
概况:按照日本政府的官方数据,日本每年进口转基因作物3000万吨。在日本,国民对转基因接受程度很高。日本电视台对东京、大阪街头的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98.8%的成年人认可转基因食品。
概况:按照青瓦台的官宣,韩国已经连续27年进口转基因食品或者农产品,包括大豆、玉米、油菜籽等等。韩国政府预计在2027年启动种植计划,目前韩国相关科研人员正在与中国农业院校积极交流。
2004年,印度引入转基因棉花。如今,这种棉花占该国种植棉花的90%以上。
印度农业部长纳伦德拉·辛格·托马尔(Narendra Singh Tomar)对人民日报的记者说,印度政府高度支持转基因种植,转基因技术对印度农民有巨大帮助,提升了收入水平,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印度政府于2022年表示说,在努力提高食用油产量的同时,将采用转基因技术以确保粮食安全,并减少对进口的依赖。2022年10月,印度环境部向本土开发的转基因芥菜种子发放环境许可。按照印度环保部和印度权威科学机构的联合评估:转基因芥菜“并未在人类和动物中引发任何公共健康或安全上的担忧”。在产量上,转基因品种更具优势。“和目前正在种植的传统品种相比,源自转基因的杂交种会多产出约25%的种子,也因此产生更多由种子压榨而成的油。”
印度环境部长阿什维尼·库马尔·乔贝在议会发言称,加强植物育种计划,包括使用转基因技术,对于印度应对农业挑战、确保粮食安全并减少进口依赖来说非常重要。
1. 积极的政策支持:荷兰政府高度关注创新植物生物技术,其《2030年植物保护愿景》精确指出,基因编辑是提升植物物种抗病性的快速技术,为未来转基因作物种植铺垫了政策基础。同时,荷兰农业、自然和食品质量部支持欧盟委员会观点,认为新兴生物技术能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发挥关键作用,主张修订现有法规以适配技术发展需求。
2. 活跃的进出口贸易:荷兰是转基因产品贸易的重要参与者,每年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占其大豆总进口量的85%以上,这些进口大豆大多数都用在饲料加工与食品制造业。此外,荷兰还承担中转角色,将部分转基因产品转运或出口至其他欧盟成员国及非欧盟国家,在转基因国际贸易中保持活跃。
3. 严格的评估与监管:荷兰建立了完善的转基因生物监督管理体系。其中,荷兰转基因委员会(COGEM)负责评估转基因产品生产使用对人类健康、环境的潜在风险,并就基因改造的伦理、社会问题向政府提供参考;荷兰食品和消费品安全局(NVWA)则负责监测食品与消费品安全,若发现没有经过授权或标签错误的转基因生物,会立即采取执法行动。
4. 领先的科研探索与科普宣传:科研层面,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是国际植物基因编辑技术探讨研究的前沿机构,成功培育出抗病虫害能力更强、产量潜力更高的作物品种原型,还在研究通过转基因技术提升作物环境压力耐受性,为全球技术发展提供支持。科普层面,专业科研人员积极开展活动,向公众普及转基因科学知识,逐步提升民众对该技术的认知与接受度。
德国对转基因的接受和实践,大多数表现在贸易进口、监管规范与市场选择的平衡上,并非全面“拥护”,而是呈现“严格监管下有限开放”的特点,具体如下:
1. 大规模的转基因产品进口:德国虽未批准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但对转基因产品的进口需求旺盛,其中以用于饲料加工和食品制造业的转基因大豆、玉米为主。据统计,德国每年进口的转基因相关作物总量约750万吨,这些进口产品需通过欧盟和德国本土的双重安全评估,仅允许用于特定工业加工或动物饲料领域,且严禁流入直接食用的初级农产品市场。
2. 严格的监管与透明标示制度:德国遵循欧盟《转基因食品和饲料条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更细致的本土监管规则。所有进口及境内流通的转基因产品,无论是原料还是加工品,都一定要通过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BVL)的安全评估;同时,强制要求在产品包装上清晰标注“含转基因成分”,确保消费者能明确知晓产品信息,自主做出购买选择。
3. 市场端的实际反馈:超市主管视角:“我们超市严格按照德国法规筛选食品,货架上不可能会出现没有经过授权的转基因初级食品,但像部分用转基因大豆制作的食用油、用转基因玉米提炼的淀粉制成的烘焙原料,只要通过安全评估且标示清晰,都会正常上架。”柏林某连锁超市的商品主管米勒表示,“大多数消费者会关注标示信息,有人会刻意避开,也有人更在意价格和实用性,我们的职责就是确保合规和透明,把选择权交给顾客,这既符合法律要求,也是对消费的人信任的尊重。”
墨西哥对转基因的态度,核心是“基于贸易策略的选择,而非对技术本身的抗拒”,其拥抱转基因的具体表现集中在贸易转向与合规应用上:
1. 拒绝美国转基因:贸易壁垒的产物,非技术否定:墨西哥曾阶段性减少或停止从美国进口转基因产品,这一举措的核心动因是应对双边贸易摩擦、设立贸易壁垒以维护本土产业利益,而非质疑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事实上,墨西哥官方从未发布否定转基因安全性的结论,反而始终认可其在农业效率提升中的潜在价值,只是将进口渠道选择作为贸易博弈的手段。
2. 转向巴西、阿根廷:大规模进口填补需求:在调整对美贸易策略后,墨西哥迅速将转基因产品的进口来源转向巴西和阿根廷。作为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与出口大国,巴西和阿根廷的转基因大豆、玉米等产品,完全能满足墨西哥在饲料加工、食品制造业等领域的需求。目前,墨西哥每年从这两个国家进口的转基因作物总量稳定在数百万吨级,且进口规模随国内产业需求稳步增长,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供应链。
3. 明确的监管与应用框架:合规前提下开放:墨西哥制定了清晰的转基因产品监管规则,所有进口的转基因作物及加工品,均需通过墨西哥农业、畜牧业和农村发展部(SAGARPA)的安全评估,确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无风险后才可获批入境。同时,要求有关产品在包装或流通环节进行明确标示,既保障了进口渠道的合规性,也为国内消费者和公司可以提供了透明的选择依据。
在俄罗斯的农业发展的策略中,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并非保守排斥,而是在国家领袖推动下,以科学理性为导向的主动探索,核心体现在明确的顶层表态与标志性的试点实践上。
俄罗斯对转基因的战略转向,始于普京对技术价值的清晰认知。2015年12月,他在圣彼得堡会见农业部门主要官员时精确指出:“如果再拒绝转基因商业化,我们的民族就不是理智的民族”。这句表态打破了此前对转基因技术的犹豫态度,为俄罗斯农业技术升级定下基调——拒绝情绪化排斥,以科学立场评估技术价值。
随后,普京进一步督促政府落实具体举措,要求农业与科技部门制定详尽的联邦计划,推动转基因商业化落地。在他的推动下,2017年5月俄罗斯政府正式批准一项投资1110亿卢布的专项计划,目标到2027年开发出30个转基因植物和动物品种,为技术产业化储备核心力量。
为将战略构想转化为实际成果,2017年俄罗斯在普京的推动下正式设立14个“转基因自由区”,作为技术落地的核心载体。这些自由区覆盖莫斯科、圣彼得堡、克拉斯诺达尔、别尔哥罗德等14个重要城市与地区,允许种植经联邦政府批准的转基因品种,成为俄罗斯转基因技术实践的“试验田”。
从实际成效来看,各自由区已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格局:莫斯科自由区聚焦转基因番茄种植,面积达1500公顷,年产量预估15万吨;圣彼得堡重点发展转基因马铃薯,种植培养面积突破800公顷;克拉斯诺达尔则在转基因玉米、大豆、水稻种植上成效显著,其中玉米亩产达850公斤,大豆亩产280公斤,充分体现了转基因技术的增产潜力。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安德烈·图马诺夫曾明确说,在这些自由区内,拒绝转基因种植将被视为违反联邦法律,足见政策推进的决心。
在试点推进的同时,俄罗斯同步完善制度框架,为转基因技术应用铺路。2016年6月,普京签署修订后的基因工程领域法规,以法律形式明确不禁止转基因食品进口,仅需完成注册审批程序即可入境,简化了进口手续。这一举措与自由区种植形成互补,既推动本土研发技术,也通过进口弥补短期需求——据海关统计,俄罗斯每年进口转基因食品规模达250至300万吨。
这种“顶层表态定调、专项计划支撑、自由区试点落地、法律框架护航”的模式,清晰展现了俄罗斯在普京引领下,以理性态度拥抱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路径。
美国一直是全球转基因领域的全面推动者与实践者。美国对转基因技术的“拥抱”呈现全链条、高普及的特点,从田间种植到科研创新,再到科学共识与市场流通,形成了成熟且开放的发展体系。
1. 全球领先的转基因作物种植规模:美国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培养面积最大、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截至2025年,其转基因作物种植培养面积占全球总量的40%,22种转基因作物已获批商业化种植。其中,大豆养殖面积达8650万英亩,转基因品种占比95%;玉米种植培养面积9400万英亩,转基因占比93%;棉花转基因普及率更是稳定在97%的高位,此外抗褐变苹果、耐除草剂甘蔗等特色转基因作物也已实现规模化种植。
2. 持续高强度的科研投入与技术突破:美国在转基因科研领域长期保持高投入,政企与科研机构联动紧密。2024年8月,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验局为阿根廷Bioceres公司研发的转基因耐旱小麦HB4解除管制,认定其无病虫害风险;佛罗里达大学研发的抗柑橘黄龙病转基因甜橙、葡萄柚也已通过安全审核,这些突破持续拓展转基因作物的应用场景,从抗虫耐除草剂向抗病、耐旱等多元需求延伸。
3. 权威科学组织的统一认可:美国主流科学团体对转基因安全性形成高度共识。美国科学促进会明确指出,“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改良的农作物是安全的”,强调每一种新转基因作物都需经过严格分析测试;美国国家科学院也通过研究证实,“转基因食品的动物实验及化学构成分析,未显示其比非转基因食品存在更高健康风险”,为公众认知与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4. 超市货架上超9000种转基因食品的高渗透率:美国市场对转基因食品的接纳度极高,据美国杂货商协会数据,超市货架上75%-80%的食品含转基因成分,种类超9000种,覆盖谷物、油脂、零食、饮料等全品类。例如,生鲜区95%以上的夏威夷木瓜是转基因品种,食用油货架上的瓶装油(大豆油、玉米油等)原料几乎均来自转基因作物,成为消费者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南美洲乃至全球转基因作物的核心种植国,巴西和阿根廷通过规模化种植、政策支持推动技术落地,同时与中国在转基因技术及产品领域的合作,进一步丰富了其“拥抱转基因”的内涵,具体如下:
- 规模化种植与高普及率:巴西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的核心力量,2023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6692万公顷,预计2024-2025作物生长季将增至6850万公顷。其中转基因大豆、棉花普及率高达99%,转基因玉米普及率也达到95%,已批准131项转化体商业化种植,覆盖抗虫、耐除草剂、抗病等多元需求。
- 中国技术与产品的重要参与:中国在巴西转基因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一方面向巴西出口经认证的转基因作物加工设备,如大豆压榨生产线、玉米深加工机械,助力其提升转基因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中国科研机构与巴西企业联合研发适合当地气候的转基因品种,例如抗逆性更强的转基因大豆品种,已在巴西部分产区试种成功,进一步巩固其转基因种植优势。
- 种植突破与稳定规模:阿根廷是全球首个批准转基因小麦商业化种植和消费的国家,2023年转基因小麦种植面积约4.37万公顷,主要推广耐除草剂、抗旱品种;同年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达2310万公顷,其中转基因大豆1600万公顷、转基因玉米670万公顷,稳居全球第三大转基因玉米培养种植国。2023-2024年,阿根廷政府又新增批准5项转化体(1项棉花、2项大豆、2项玉米),持续扩大种植范围。
- 中国技术出口与贸易联动:中国是阿根廷转基因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不仅长期进口阿根廷转基因大豆、玉米(占阿根廷转基因农产品出口量的30%以上),还向其出口关键技术产品——例如中国企业研发的转基因检测设备,已大范围的应用于阿根廷农产品出口检验环节,确保转基因成分可追溯;同时,中国向阿根廷输出转基因作物种植技术,如精准灌溉与转基因作物配套的栽培方案,帮助其提升亩产效率,实现“技术输入-产品出口”的良性循环。